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动物被人们看做是吉祥的灵物。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种瑞兽,和麟、凤、龙合称为“四灵”,也是其中唯一真实存在的动物——龟。
在《礼记》中记载:“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介虫”,就是各种带有甲壳的动物,可见早在几千年前,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已经十分崇高了。
自古以来,因为龟崇高的地位和长寿的特征,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它的作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词,一起来了解一下神龟。
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公元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时,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的组诗,其中第一首就是《观沧海》。
今天这首《龟虽寿》是其中的第四篇,全诗基调慷慨激昂,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诗一开篇,诗人从神龟、腾蛇切入,揭示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庄子·秋水》中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神龟去世时已经有三千岁了,说明它是非常长寿的动物。而腾蛇,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类似龙的神兽,民间就有“腾蛇游雾龙乘云”的说法。
可诗人却说:神龟的寿命虽然长久,但也会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腾蛇尽管可以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去化为灰烬。在这四句中,作者指出了万物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理性认识。
接下来,作者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曾经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已经老了,无奈地蛰居在马棚里,但是它的志向依然是驰骋千里。
志向远大的人到了晚年,奋发向上的雄心也不会因为年龄而停滞。人寿命长短的不同,不仅仅是由天命决定的,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保持身心和乐,也可以延年益寿。
诗到这里,意境陡然开阔,于是,诗人高兴地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自己赋诗明志的意向。
那为什么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人们喜爱呢,甚至称它为“神龟”呢?这就要从两幅神秘的图案——“河图”和“洛书”说起。
《易经》中写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传,有龙马在黄河边出现,背着“河图”;有神龟从洛水浮出,背着“洛书”。伏羲正是根据这两个神秘图案,参悟到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规律,绘制出了“八卦”,这也体现了华夏先民们的图腾崇拜,以及对于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考。唐宋时的官员会依据品级高低,佩戴不同鱼袋来证明身份。
武则天曾让官员把随身佩戴的金鱼袋、银鱼袋、铜鱼袋,改为金龟袋、银龟袋、铜龟袋,这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中,“金龟婿”的由来。在古人的诗文中,常将龟与寿、财富联系在一起,寄寓着美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龟也是经常出现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在金代画家张珪的《神龟图》中,看看龟的神灵奇异。这幅画描绘了灵龟正在吞云吐气的场景。
▲《神龟图》金张珪绢本设色26.5cm×5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整幅图构图简洁,我们先从画作的主体部分来看。画面的右下角,近景临水的岸滩上,匍匐着一只乌龟。
它前面的两条腿短粗有力,后面的两条腿用力蹬地,尾巴细长,眼睛往空中看去。
画家用工整细腻的笔法,把龟壳上的甲纹描画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画家在龟背上描绘了整齐的毛发,随风向后扬起。这只乌龟正仰着头,口中吐出一股云气。云气飘向天空,正中隐隐约约挂着一轮红日,上面有一个已经无从考证的文字,应该是已经失传的女真文字,有学者提出,或许就是“龟”字。画面远景处的广阔水面和沙丘,给整幅画带来一丝神秘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龟的崇拜,从宋朝开始向民间普及,许多文人都表达出庄子“愿作泥中曳尾龟”的洒脱心迹,期望归隐山林。龟,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洛书”,帮禹治水,助仓颉造字,传说故事中处处都有它的身影。它不仅是长寿、吉祥、富贵的象征,也是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的见证。
原标题:《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