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的人,首先要修炼自己的性情,以修炼心性为基础。因为性情是天生的东西,必须把它修炼得圆润光亮,才能发挥妙用。性和情是相连的,一旦性情发动起来,就像龙虎般猖狂,如果不加以修炼驯服,怎么能让它们不再猖狂,而回归虚无呢?修炼性的道路,要迷迷糊糊,不分你我,这样才能真正入道。一旦掌握了降龙伏虎的方法,还必须降服心猿,驾驭意马。修炼心性,无一不是直指不二的法门。因为心能冲破虚空静定,才能夺取天地造化,转动阴阳的奥秘,而精气神的锻炼,才能真正起步兴工,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专注于清静无为,以"悟道全真"为最高旨意;因此能够大展真宗。体悟清净无为的旨意,就在于悟得真理。虽然说是清净无为,但实际上手法都在于清净二字,能够真正做到清净,自然就可以无为了。
三十六导引,二十四还丹,都是入道的渐进之门,不能急于进入大道。如果只是困于炉灶,迷恋龟蛇的象征,那就是无事生事,增添了虚假。因此,道家留下了丹经子书,千经万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清净。什么是清净呢?
“清净”指的是清心和净其气海。心源清净,就是指心灵清澈,不受外界物质的干扰,所以情绪稳定,神明自然显现。气海清净,就是指身体内部的精气,不受邪恶欲望的侵扰,所以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因此,要像清澈的水一样澄清内心,像呵护孩子一样培养气息。气息充足则神明,神明显现则气息变化。这就是清净的结果。如果行动中有心有为,那就是有限的;如果行动中无为无心,那才是无限的清净虚空。
何谓无为?老子说:“大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绝非枯坐寂灭之意,有所作为,常是小事;唯有无所作为,才能创造大事。
无为就是不去思考和计较。不被爱欲、怒气、私利所困扰,即使在有所作为中也常常无所作为,即使有事情也常常无事情;何况专心清净,培养气息,全心全神;在自由自在的境地中,自然可以入道。
寂过去心,灭现在心,断未来心;不执着于任何念头,不去做任何事情,专注于太虚之上,游走于天地之外,又何尘俗之所能困扰!所以经书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神归于气,气归于体,充满了天地,这样就可以实现老子所说的通达万物之门了!
全真之道,就是要全盘接纳我自己之真,顺应天地之真,回归三教之真,以全面体现我自己之真,这是最高的宗旨。直接继承老子的思想,以崇尚清净虚无为主体,同时借鉴佛家思想,并参考禅宗的理论来作为实践。禅宗和佛教的精髓融入到了道家思想中,通过解脱束缚的戒律来证道和了悟真实。
全真之教,微妙玄奥,广大而全备;贤者能够领悟其伟大,不贤者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点。总的来说就是要戒除贪欲,去除私欲,回归朴素,屈己从人,尊崇功德,这样就可以逐渐修行成为游藩之士。如果能够心境淡泊,气息平和,不被是非善恶所困扰,不伤害内心,就可以探索其中的深奥之处了。
全真道,是要以道家思想为体,以儒家思想为实践,借鉴禅宗来探究道理。兼收三家的精华,达到历代圣贤的根本。在修炼中调和阴阳,修炼性命,以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为目标,这是儒家和释家所不能及的。说理修炼无不涉及各种修行方法,包括引导吐纳、金石符咒、操练精气、修炼胎息等小术,但最终都是归于正觉大道。此外,也会以禅宗和佛教的思想来阐述道理,或者以儒家的理念来诠释道理。因为命功是道家的独特宗旨,性功则是三家共同的目标!通过引用儒家和释家的思想来证明,就是要将儒家和释家合而为一。性功圆明,也就是要彻底理解命功。因此,北派的修行注重实在而非玄虚,先要修炼成圣贤的功夫;等到达到圣贤的境界,明心见性之后,再开始修仙证道,以期望回归虚无,达到最高的境界。因此,养真子说:“大修行者必须学习禅宗的参悟,运用道家的功夫,培养儒家的品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学习禅宗的参悟,心性难以明彻;不运用道家的功夫,神气无法相抱;不培养儒家的品行,就会变得好奇怪异,惊世骇俗。回顾古今,能够修成正道的人固然很多,但误入歧途而丧失生命的也不少。因此邱祖说:试着参透禅宗的关键,寻求无数次,往往到头来却是空虚老去。就像磨砖做成镜子,积雪做成食物,浪费了多少年华。
重要的是要将儒家和释家合而为一。没有道家的功夫,即使明白了也没有用处,即使觉悟了也没有得到什么!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