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干货教师资格证科目二40个高频考点背

湖南华图教师

(hnhtjs)

公告/资讯/干货/分享

1.《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被称为“教育学雏形”。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5.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6.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人才培养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8.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1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12.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采用“六三三”分段)。

13.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1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5.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1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7.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规定学校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主体是教科书和讲义)。

18.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9.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2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2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不均衡、负加速。

2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2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26.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8.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29.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30.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1.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32.维果斯基的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有最佳期限”。

33.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34.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35.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

36.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37.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9.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40.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奖惩法、品德评价法。

科目二知识点有很多,这里挑选40个高频考点,带领大家背一背、记一记,大家记住了吗?

回复1

领取考前30分!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d120.net/afhhy/6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