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江大地的“两山”实践之路由此启航。15年来,山林更绿,湖水更清,乡村更美,生活更富裕,“绿色浙江”的生态底色不断赋能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发展成色,绿色化理想不断照进生态富民的现实,浙江人民在山川秀丽、景美人和的美好生活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幸福感源于环境的蝶变,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从污水横流、粉尘飘散、过度开发、满目疮痍到万山滴翠、层林尽染、鱼翔浅底、繁星闪烁,变化在原本不尽如人意的每个角落里悄然发生。不用奔走他乡寻找诗与远方,之江大地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花园,“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让美好生活推门可见、触手可得。无论是“满堂花醉三千客”的西子湖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若耶溪,还是“朝弋林中禽,暮钓溪上鱼”的江南秘境,“诗画浙江”大花园的幸福美丽画卷无处不在。
生态“绿富美”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快准狠”,从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生态环保三年行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劣Ⅴ类水剿灭战、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接续而来,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坚决,让无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蝶变出乎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一以贯之的执行力,不断加码的约束力,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也让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丽水赤石通过环境卫生大改善、城镇秩序大提升从环境整治乡变成网红小镇,金华浦江的“牛奶河”经过治理重新变成了清澈的“母亲河”,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的龟鳖养殖棚实现全面“清零”,成功转型培育生态高效农业模式。在年度法治浙江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中,依法执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获最高分,90.7%的社会公众给予正面评价,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改变与成果中见证着生态环境的美丽蜕变,也见证着美好生活的发生。
15年来的不懈探索,“两山”理念的生动践行,让乡村挣脱落后的枷锁,让资源摆脱无尽开采而后枯竭的命运,让美好无限延伸,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也打破了发展的桎梏和偏见。客运班车“村村通”、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厕所革命”下的美丽公厕……乡村的“颜值”和“硬件”在提升,“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杭州临安通过举办中国最美稻田艺术季,将村落景区与高雅艺术相结合;莲都古堰画乡不仅有千年古樟群、千年古镇、千年青瓷古窑址、千年古碑刻群,还有将诗意风景与美学高度融合的巴比松油画,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小镇艺术节、油画产业群、青年“创客”群体。
幸福感不止于目之所及的美好与便捷,更在于“两山”通道打通后,由“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的民生红利。老屋换新颜,“土货”变“金名片”,“山景”变“钱景”,农文旅融合发展撬动新变化,丰富了“两山”实践,也开辟了“两山”新路径。遂昌大田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建森林温泉、办农家乐民宿,成为全国首个GEP、GDP双核算村,村民因此能获得贷款便利和利息优惠;莲都下南山古民居群通过“古村+众创”的互联网分享模式,从荒废已久到重获新生,激发了古村的活力也带动了发展的人气;湖州安吉发布《“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通过筹建“两山银行”,拓宽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转换途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机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5年,我们找到了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惟愿下个15年这条路走得更坚定、更执著,让我们在碧水蓝天、山幽鸟鸣中收获更多生活小确幸,民生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