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趁这段时间孩子们放暑假,我觉得还是尽快写出来,对家里的孩子有用,可能对我们大人也有些价值。
龟兔赛跑几乎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都是知道的,最后慢腾腾的小乌龟跑赢了小兔子。记得当时课本上传达的主要观点在那只小兔子身上,意思是做人要谦虚,不能做骄傲的小兔子。
我小时候听这个故事的时候,笑点也都停留在小兔子身上了,这只傻兔子为什么不会跑到终点再睡觉?另外一方面觉得小乌龟是幸运的,如果换另外一只小兔子,很可能结果就不是这样了。
不知道你们在首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和我当时想的一样,我是参加工作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理解不到位。这个故事非常适合小时候听,但如果大人没有解释到位,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以现在的理解,那只小乌龟在比赛前就知道自己的对手是小兔子,如果比上树的话,大家半斤八两,还可以拼一拼,现在比的是小兔子最擅长的跑步,所以它愿意参赛应该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首先它明白自己胜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估计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主要挑战的是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以自己的目标为目标,而不以战胜对手为目标。这样只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就是胜利,如果侥幸战胜对手那是惊喜。
用孙子兵法的话说,就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做到最好,最后能不能取胜要看对手的情况了。这既是一种策略,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
其次小乌龟非常了解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事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弱点在哪里,然后才是了解对手。
小乌龟应该对这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分析,知道自己的速度,了解自己的耐力,最后它也了解兔子的速度和个性。如果要做一个长周期的计划,那小乌龟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寿命比小兔子长得太多了,时间足够用。
如果结合第一步再延伸一下,就是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擅长和不擅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就行了,不要总和别人比,真要比的话就和自己比。小孩子有个阶段是非常喜欢和别人比的,大人不自觉间会鼓励这种行为,我觉得要适当加以引导。
有的大人会夸奖孩子聪明,宝贝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总有一天他会发现现实不是这样,同桌的同学经常玩为什么成绩还这么好,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于是他开始了怀疑,也开始在对比中痛苦。
有的家长可能还会继续“鼓励”,有志者事竟成,甚至说都是长个同样的脑袋,只要努力,你肯定不会比他差。说这话要分情况的,很多时候我们要教孩子正视差距,把更多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优势上,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优势上而不是劣势上。
然后就是制定计划。有了目标,分析了自己和对手的优缺点后,小乌龟制定了比赛计划。它的缺点是跑得慢,优点是耐力好,所以它决定过程中一直不停地跑,并确定了跑步速度。学会制定计划也是孩子真正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认真执行计划。小乌龟按照自己计划的速度,一直那样爬下去,途中意外遇到了正在睡觉的小兔子,它没有吵醒小兔子,悄悄地爬了过去,直到抵达终点。
如果一个孩子会制定计划,并能够执行计划,那他就开始走向独立了。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结果怎么样,接受结果。这方面故事里没有写,但我相信小乌龟是充分考虑到了的。
重要的是按照计划执行,不纠结于结果的成败,因为那已经是过去了,放在心里过不去,那只能创造挫折感,对自己造成伤害。
如果对结果不满意,那就向前找原因,是目标的问题,能力分析的问题,计划制定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然后去完善改进。
这样做的好处是做什么事情心不累,心不累就减少精神内耗,那些内耗也不创造任何价值,对改变结果没有用处,重在做事。
孩子年龄太小的时候可能根本听不懂,需要做一下转化,不过他们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听不懂也没关系,不能完全做到也没关系,重在一个方向引导。
这就像一颗种子,如果你不断有意识地去浇水施肥,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即使等到他们上了大学,甚至参加工作后才认识到,那也不晚。
一个龟兔赛跑的小故事,可以引导孩子消除比较心;学会认识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知道人生成功靠长板;学会自己制定计划并执行,走向自立;学会接受结果而不去额外耗费心神。这些可能受用一生。
我们大人也一样,在工作、生活或者投资中,按照这个逻辑向小乌龟学习:定好目标、知己、知彼、做好计划、认真执行,然后接受结果的自然呈现。这才是尽人事听天命的真正含义,不是不动脑子躺平、听之任之、心动而不行动。
最后祝孩子们假期快乐!祝各位读者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