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推动向前发展的。必然性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板块运动等自然因素,偶然性因素比较复杂,相当于历史所有生命体活动及所有人类个人意识的叠加。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之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互相影响,人类诞生后这种相互影响开始逐渐加强。
在碳基生命体诞生之前,历史只受必然性因素影响。根据目前的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可观测的宇宙年龄大约为.2亿年;德国慕尼黑欧洲南天文台公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银河系的诞生只比宇宙稍晚,年龄约为亿年;相比之下,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就显得年轻多了,只有约46亿年;太阳系诞生之初,其内部格局已基本定型,所以地球年龄与太阳系相仿。
从单细胞生物诞生到人类诞生之前,历史开始受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影响,只不过这个阶段偶然性因素所占比重还比较低。根据目前的地球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地球生物的发展顺序是有机物、类病毒类无细胞核生物、有细胞核生物、细菌类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细胞内出现叶绿体、多细胞生物、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眼虫类(既是植物又是动物类)、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人类)。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两步对今天特别关键,第一步是从有机物向单细胞生物的转变,这一步就像“点石成金”一样,有点“无中生有”的意思,目前人类还无法还原这个过程。第二步是叶绿体的出现,没有叶绿体,生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产生氧气,没有氧气就不会有碳基生物诞生,这一步目前也无法进行实验室验证。由于这两个关键步骤目前均无法通过实验手段证实,所以人类史上诸多科学家最终选择了研究神学,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其中,必然性因素对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第一次,发生在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发生在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第四次,发生在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约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中消失。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发生在距今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包括20%的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因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为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第五次大灭绝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了,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恐龙。
偶然性因素对必然性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方面,以及环境改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等。比如单细胞生物细胞内出现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对地球大气层的改造,使得地球环境越来越适合碳基生物生存。更显著的影响则发生在人类诞生之后,智慧型碳基生物为了生存对自然环境进行主动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有大量的生物因此而灭绝,所以人类诞生后至今也被称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根据研究,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至0倍。此外,在过去的年里,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发布的全球物种状况红皮书中有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这其中包括12%的鸟类、23%的兽类、32%的两栖类、25%的裸子植物、52%的苏铁类、42%的龟鳖类、18%的鲨鱼鳐类、27%的东非淡水鱼。
由此可见,人类诞生之后,对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诞生之前的历史可以被称为地球史,人类诞生之后的历史则应被称为人类史,即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历史学科所包涵的内容。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始部分加上地球史的简单概述,是因为目前的人类是依托于地球而生存的智慧型碳基生物,只有搞明白人类是怎么来的,才能思考人类将往何处去。研究历史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