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丛林里有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它们之前进行过一次赛跑,兔子由于轻敌,输掉了比赛。而这一次,兔子再次和乌龟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兔子吸取了过往的教训,并立志用这场比赛挽回尊严。发令枪响,兔子一骑绝尘,而乌龟还在起点。一天过去,兔子的位置已经接近半程,而乌龟的位置,仍然在起点。两天过去,兔子快要拼了老命,终点已经进入到它的视线,心想这次总算要赢了。结果到了终点才发现,乌龟正用这次比赛的奖金,为叫来的出租车买单。著名的经济学家吴军老师提出,在工程学中,针对小规模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大问题常常不适用,如果对几十个数字排序,直观的方法可能要做几千次到上万次操作,仔细设计的方法(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有一种被称为快速排序的方法)也需要做一千次到几千次的操作,看似差别不大。但是到了上万个数字的排序时,那么就是几亿到几十亿和几百万之间巨大的差别了。这就引出了“量级”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做“量级”?先讲一个和它相近的概念——数量级。数量级每差出一级,数据相差十倍左右,比如我们说的个、十、百、千、万就是数量级的差别。凡是小学毕业的了,都可以理解这个概念了。至于量级,则是比数量级差距更大的概念。量级在数学上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来解释这个概念,大家就能很快明白了。量级简单地讲,就是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大山、地球、太阳、银河系这样大的差别。有没有量级概念的人,在处理不同量级的事物时有两点不同:1.小量级和大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前者必须被忽略掉,只当不存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他有一万块钱,你再给他一块钱,他可能会想蚊子虽小也是肉,,这一块钱还是拿着。而对具备量级概念的人来说,这两个数字是一回事,这就如同一个橘子再加上一个芝麻,和原来的橘子相比没有什么意义一样。2.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量级的东西,这就是十几把芝麻也比不过西瓜的原因,这一点在做任何事上都很重要,比如说学习。一个会学习的人,要懂得把精力放在准确的定位上,然后从量级上改进方法。因为这样的收获是几百倍,几万倍,甚至更多,而有上进心、却没有学到量级思维的人,则是每天挤时间多学习一小时,或者看似见缝插针地在学习,但始终在做单一重复,却没有提升的事情。比如反反复复无目标地背单词,比如临考前抓起书本就从头至尾地一一复习。就像一个人,开枪就跑,连系鞋带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不给自己反省和思考的时间。也许一开始是能领先个三五米,但是终点还远得很,现在的领先很短暂。等跑到米,米再看看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那才是真实的结果。何况,鞋带是否系好虽不会决定你是否跑赢,但一定是你跌倒、跑输的关键因素。一个会学习的人一定要能够梳理出众多矛盾冲突中各个因素在量级上的不同,然后知道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自己的To-doList(待办清单)上删掉。没有系统思考的人则是听风就是雨,什么问题先来就先解决什么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费力不讨好,损失了金钱和时间不说,更多的是折损了自己的信心士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英语学习这件事上,如果不能站在宏观层面把问题本质想明白,人会像个无头苍蝇般乱撞。只能笼统地说自己英语不好,口语或是阅读不好,却说不清楚个中细由。要知道,口语可以有语音、流利度、情境下俗语等细分,口语问题可能背后原因是听力和阅读输入不足。而关于阅读,他们可能既不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该阅读什么级别什么体裁的文本,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有效、有用的信息。他们理解不了习惯用语和俚语,更别说搞懂文中修辞手法或文化隐喻的用意了。那么,阅读分析题怎么能得高分呢?所谓的阅读理解,如果没有受到过系统性的指导,就是自我消耗中自我瓦解学习能力。只有在高处对前进目标看清定位,随后再聚焦于方法与手段,利用优质的技术与资源,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才不会在众说纷纭中乱了阵脚,才能针对自己的情况拿捏住重点,分得清主次。如果找对专业培训,经过科学的测试和级别细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可以让学习效率和效果成“量级”提高,而且学习的体验好了不止一倍。更重要的是,好的老师就是能让你不拼死记硬背,不用咬牙切齿,而是越学越有趣,难点尽掌握,练就硬核技能,具备英语思维,交流张口就来,还乐此不疲给自己加餐。而不是平均用力,收获甚微。这是不是增加了“芝麻”的成本,换来了“橘子”的效果呢?要知道1个芝麻和橘子相比可差远了。随着吸收量、理解量、实践量周而复始的积累,学习力这个飞轮转速会越来越快,呈指数级增长,进而学习内驱力持续增强,最后别人只能望其项背。兔子的可怜之处,在于总是以快意恩仇的办法,得到悲天悯人的结局。那么,我们的家长和小朋友,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去,你是在做开头故事中在传统低效的路上一路狂奔的可怜兔子,只看到局部的领先,还是在做借助优质平台教学和信息技术,减少自己无谓消耗的智慧乌龟呢?(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