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优秀案例6浙江下渚湖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任务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共筛选出18个美丽河湖案例(其中9个为优秀案例、9个为提名案例)。自年3月起,我们推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栏目,对上述案例的突出问题、主要做法、治理成效、经验启示等予以展示推广,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浙江下渚湖

下渚湖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集河流型、沼泽型、湖泊型多种湿地类型为一体的典型天然湿地。上世纪90年代,无序的农业养殖和农家乐是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下渚湖成为了垃圾湖和大型水产养殖场,1/4水域覆盖水葫芦,1/3水域进行网箱和珍珠养殖,珍珠、龟鳖等水产养殖和生猪等畜禽养殖污水直排入湖,年以前,下渚湖水质长期为劣Ⅴ类,本土动植物和珍稀鸟类、鱼类罕见踪影;底泥淤积、河流不畅,填湖造塘、侵占湿地涵养区余亩,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年起,下渚湖以“五水共治”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入打好“截、清、治、修、管”5大组合拳。一是源头截污。先后实施外荡珍珠养殖整治、生猪养殖整治、温室龟鳖整治、围网养殖整治和水产村整体搬迁,实现了湿地红线范围内农业养殖从“多到少到无”的根本转变。二是清淤疏浚。开展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水系沟通、清淤疏浚、生态护岸、闸坝修缮等方式,对湖内及环湖主要河流进行治理。三是综合治理。创新了“四池三/二坝式”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实现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全域覆盖,推动渔业转型。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建立了“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四是生态修复。建立了一套适合湿地修复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建设环湖1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在Ⅱ-Ⅲ类。五是创新管理。建立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余万元对湿地行政村进行奖补。创新建立了“生态绿币”机制,建立“生态绿币基金库”,并在公众护水、低碳生活、人居环境、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应用并不断扩面。建立“河湖健康体检机制”,总结归纳小微水体治理的“治微九式”,实施了数字乡村一张图的“数字化治水”,出台《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报告》。

经过多年治理和修复,年起,下渚湖湿地水质稳定在Ⅱ-Ⅲ类,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在下渚湖野外自然繁衍,先后被命名为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级野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并获评“中国最美湿地”称号。建立了“好水育好虾”的“水精灵”青虾品牌,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作为国家湿地公园,下渚湖以“截、清、治、修、管”五步联动,在完成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创新湿地治理方法和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湿地生态修复和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其经验做法可为自然保护地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d120.net/afhpz/39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