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悟人生,从一本书中听智慧。网信河西“西岸书斋”栏目继续为您推荐好书。让我们随着名人大咖的脚步,打开书籍的任意门,穿越古今,游历世界,听那西岸读书声。
今天继续为您推荐《胡适谈读书》,走进篇章《治学方法》。
治学中,“治”的意思是严谨研究学问,温故知新,所以“治学”合在一起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
胡适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对治学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胡适的治学方法。
在胡适看来,各种学问都有治学的方法,比如天文、地理、医学、社会科学等,各有各的治学方法,虽然学问的种类很多,但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却是普遍的,是共同的。历史上无数在天文学上、哲学上、社会科学上有大成就的,都是因为有着各自的方法。
治学的第一步,所需要的就是工具。种田有种田的工具,作工有作工的工具,打仗的武器,也是工具。先把工具弄好,才能开步走。
治学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能力,基本能力,本国的语言文字。其他就是基本知识,从中学到大学,给我们的都是这东西,这是一把总的钥匙,尽管我们不能知道物理化学各个细则,但是我们要在必须应用到的时候能够拿来用。
再其次就是设备,一些应用的辞典、表册、目录是必需的。要找到什么书能够为我们所用。
第二步就是习惯的养成,胡适将这部分划分为三点来讲。
第一是不要懒,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懒,尤其是做学问,多用眼、手、耳,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看过,耳朵听过,手摸过,甚至是自己的脚走到过,才能称是自己的东西,才真是自己得来的。
第二是不苟且,在这过程中,要一个不放过,一句不放过,一点一画不放过,要注意极小极小,百万分千万分之一的东西,一点都不能放过,细腻到极致。
第三点是不要轻于相信,要学会怀疑。要怀疑书、怀疑人、怀疑自己,不要轻易相信人家。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都是告诉我们要怀疑,不要太迷信了自己的手眼,要相信比我们手眼要精确一百万倍一千万倍的显微镜、望远镜。无论是怎样大的名望的人,也许都会有错,我们要有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最后,胡适认为,做学问一定不能缺少动手,中国学问并不比外国人差,也很精密,可是中国有些学者在考证音韵时,为了考证这个字读这个音不是那个音而举上一百六七十个例子,可外国牛顿,他们在注意苹果掉地,在发明望远镜、显微镜,在看天看地,看大看到无穷,看小也看到无穷,能和宇宙间的事物混作一片,那才是作学问的真方法。
同时,胡适还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进行比喻,兔子虽有天分,却不努力,所以到了目的地的是乌龟而不是兔子,治学方法也是如此,宁可做乌龟也不去当兔子。
大学者胡适对于治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做出解析,见解深刻,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通俗易懂的传递出自己对于治学方法的看法。
这里是“西岸书斋”,很高兴与你共读一本书,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与你相约《胡适谈读书》。
原标题:《西岸书斋
《胡适谈读书》——胡适谈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