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的上涨是一场龟兔赛跑巴伦读书会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s://m.39.net/pf/a_5131651.html

目前中国的银行股已经具备了罕见的投资价值。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银行股已经具备了罕见的投资价值,主要理由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银行股具有高分红、高流动性以及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特点,适合用于保值增值。可以说,银行股不是一般的股票。短期持有股票是一种投资方式,长期持有银行股则是另一种投资方式。

第二是银行股难以炒作,价格容易与价值形成反差,每隔若干年,当估值达到低位,预期产生亏损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估值修复行情。

第三是迎接全球金融市场风格转换,从成长风格转向价值风格,以银行为代表的价值股板块可能迎来长期系统性重估的机会。

龟兔赛跑

在经典的金融理论中,股票价格总是被假设为随机漫步。如果我们观察一些银行股的长期走势,比如月K线,很容易发现它们明显不是随机漫步,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我们这里给出了申万银行指数图,如图7-3所示,它的价格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他银行股个股的走势,读者可以自行查看。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出些什么来呢?第一,银行股的走势是比较温和的。A股市场的许多股票都经历过大幅震荡,最终表现为巨大的V形或者倒V形图形。

第二,银行股的价格往往会在一个狭窄的箱体里震荡很多年。所谓箱体震荡,就是向上有顶,向下有底。这显然跟我们前面说的随机漫步的特征是有所冲突的,在我看来,应该是有许多投资者把银行股当成一种固定收益产品,反复持续地高抛低吸。只要这样做的人足够多,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迁延日久,这种心理预期固化下来,也就更加强化了箱体震荡的特征。

第三,银行股每隔若干年,就会有一次突破箱体的大涨。这种突破一旦实现,就会以猛烈的态势迅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直线拉升,一步到位。箱体突破之后就是加速上涨,这其实是技术分析的基础定理之一,当然不能用随机漫步来解释了。

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那就是有新的玩家进入市场,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新晋资金把“高抛”的那些存量卖单收掉之后,向上的阻力就很稀薄了。而那些老玩家发现自己“卖飞”了之后,往往还会回头来追高,于是就形成了加速上涨的局面。

逻辑往往是对称的。仅从理论上看,箱体当然也存在向下突破,形成加速下跌的可能性。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不认为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中国的银行股上。因为从数据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业绩始终保持稳定增长,这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进程是相符合的。

我们知道,市盈率和市净率是两个最重要的估值指标。如果股价不变而净利润上升,就体现为市盈率下降。如果股价不变而净资产上升,就体现为市净率下降。银行股的价格时常停滞,在年和年,分别是银行业估值水平的两个低点。在此之后,它们均出现了爆发式的重大投资机遇。

总结起来,中国银行业的估值过程就像是一场龟兔赛跑。银行股的业绩就像是乌龟,它总是以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爬。而银行股的股价就像是兔子,它习惯于跳跃式地前进,一下子蹦到乌龟前面了,它就开始睡大觉。等到呼呼睡醒,发现乌龟又已经爬到前面去了,它就再来一个猛的大跳。

基于龟兔赛跑的逻辑,我们可以估算一下现在买入银行股的收益。假如你坚信银行股业绩没问题,估值迟早会修复到1倍市净率以上,那么现在以5.6倍市盈率买入,就相当于你已经锁定每年赚得5.6的倒数,大约是18%的年化收益率。

只不过这18%不是当场兑现,而是先储藏在银行大账上。每年分红可以兑现一点,等到估值修复到1倍市净率的时候,它就可以全部兑现了。在今天的理财市场上,哪里去找预期年化18%的投资?

当然,投资者必须以付出相当的耐心作为代价。我们还可以把等待时间也考虑进来,做一个示意性的估算。假设银行股5年后回到1倍市净率估值,那么按照净资产收益率10%计算,现在以0.56元买入1元净资产,到那时已经增长到1.61元净资产。0.56变成1.61,相当于增长了%,年化收益率为23.5%。

我们再保守一点,假设银行股10年后回到1倍市净率估值,并且按照净资产收益率只有8%计算,现在以0.56元买入1元净资产,到那时已经增长到2.16元净资产。0.56变成2.16,相当于增长了%,年化收益率为14.4%。

有些读者对这些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笔者写作的时间是年6月底,过去5年收益%是什么水平呢?同期可比的只股票里,可以排名到前位。过去10年收益%是个什么水平呢?同期可比的只股票里,可以排名到第位。这样的收益水平,你觉得满意吗?

另外备注一下,为了计算简便,上述两处计算都没有考虑分红因素。如果考虑进来,收益率还会更高,因为低估净资产的兑现提前了。

龟兔赛跑的原理

股价与基本面之间呈现龟兔赛跑的关系,很多投资者对此都不陌生。为什么这个关系在银行股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呢?这大概可以从银行股的基本面特征上找到原因。

现在我们选取一个时间区间,用这段区间内的最高价去除以最低价,得到一个振幅,然后再用这个振幅去跟区间成交金额相比,得到一个指标。这个指标的设计其实不难理解,对应到物理上来讲,振幅就相当于距离,成交金额就相当于能量。消耗同样的能量,能够推动的距离越短,这说明阻力越大。

我选取从年底到年6月这个时间段,计算了A股各行业的成交推动振幅,然后再把它们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取中位数,得到表7-2。

平均来讲,亿元成交金额只能推动银行股振动4个多点,几乎是第二名非银金融的一半,甚至不到最后一名机械设备的1/10。这样我们就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了。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是由基本面决定的。

基本面改善,价格上升。基本面恶化,价格下降。这一点,我想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同意。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即价格是基本面的函数。

如果我们对函数的自变量和应变量同时做一次微分,等式仍然应该成立。通俗易懂地说,就是我们不仅要注意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把视角上升一个维度,来考查它们各自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理由猜想:银行股难以炒作的特征,很有可能是由于银行业的基本面特别稳定,缺乏波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找到客观证据。

于是我统计了~年所有A股的历年净利润增长率,然后计算了这些数据的标准差。为了加强检验效果,我又把时间范围扩大到~年,再次计算了相应的结果。最后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取中位数,得到的结果如表7-3所示。

这一回银行股简直是特立独行,而且表现得颇为夸张。按照~年计算,银行股的业绩波动率还不到第2名食品饮料的1/3,更不到最后一名钢铁行业的1/20。按照~年计算,它甚至与其他所有行业都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异。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银行股龟兔赛跑的原因了。银行股的业绩特别稳定,如果估值水平始终保持在市净率1倍左右的话,那么其价格应当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10%左右的水平持续增长的。

对于游资来说,推动10%左右的涨幅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没有足够的上下波动空间,那就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不值得参与。于是,我们就看到银行股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箱体震荡。那么什么时候游资觉得可以操作了呢?必须像挤压弹簧一样,把势能积蓄到一定程度,比如有翻倍的空间,那么即使消耗资金比较大,但是从底部推起来,拉出足够的空间,然后高位派发,这样一套操作下来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就体现为几年一次的爆发式行情了。

银行股的风险收益比

尽管有种种客观局限作为理由,我认为国内资产管理行业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充分推广风险收益比的概念。这个概念应当是区分投机与投资的核心指标。现在A股市场对资管产品的评价,几乎都是只看收益,不谈风险的。这就促使基金经理在短期业绩的压力下,变本加厉地追求风险。

某些基金通过单边押注,行业配置单一化,获得了超常业绩,引起规模爆发式增长。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d120.net/afhzz/3489.html

当前时间: